木兰青凤蝶

Graphium doson   Felder et Felder
   

  12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成虫:翅展65—75 mm。体背面黑色,腹面灰白色。翅黑色或浅黑色,斑纹淡绿色;前翅中室有5个粗细长短不一的斑纹;亚外缘区有1列小斑;亚顶角有单独1个小斑;中区有1列斑,此斑列除第3个外从前缘到后缘大致逐斑递增;中室下方还有1个细长的斑,中间被脉纹分割。后翅前缘斑灰白色,基部四分之一断开,紧接其下还有2个长斑,走向臀角;亚外缘区有1列小斑;外缘波状,波谷镶白边。翅反面黑褐色,部分斑纹银白色,在前翅中室及亚外缘区的斑列有银白色边。后翅中后区的下半部有3—4个红色斑纹;有的内缘尚有1条红斑纹。
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消失;尾突细长,膜质具毛;抱器瓣宽而短,末端宽圆;内突端部呈珊瑚齿状,另外还有1大1小2个齿突,其中大齿突旁有1排小齿突;阳茎端基环具许多绒毛;阳茎很长,末端骨化部分尖。
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,交配孔横棱形;前阴片枝叉状,后阴片刀片状;囊导管细长,基部稍骨化;交配囊圆形;囊突指状,具有许多刻点,基部有对应形状的1块膜质的刻点区。
卵:略呈球形,底面稍凹。乳白色,表面光滑有弱光泽。直径约1.28—1.32 mm,高约1.08—1.11 mm。
幼虫:1龄幼虫头宽约0.81 mm。头部暗褐色有光泽,上生黑毛。臭角淡黄色透明。末端侧面淡褐色。前胸背板黄褐色,但中部暗褐色,左右两侧有1对淡橙色的大突起,突起上生Y字形黑毛。身体暗褐色无斑纹,下后方色淡。肛上板白色,左右有1对白色突起,突起上有许多不分枝的黑毛。2龄幼虫头宽约1.20 mm。3龄幼虫头宽约1.79 mm。4龄幼虫头宽约2.65 mm。5龄幼虫头宽约3.62 mm,头部淡绿色有弱光泽,生无色的毛。臭角长,黄橙色。前胸背板绿色,前缘有细黑线,左右有1对黑色的短突起,突起具蓝色光泽。中胸亚背线上的突起完全消失。后胸亚背线上的1对突起最大,圆锥形,黑色具蓝色光泽,其基部周围有黄色环纹,环纹外侧还有黑蓝色的细环。体色深黄绿色,稀有黄橙色者。肛上板淡绿色,左右有1对尖的突起。该突起的外侧有泛蓝光的黑色细长斑。

大小

形态 成虫:翅展65—75 mm。
卵:略呈球形,底面稍凹。乳白色,表面光滑有弱光泽。直径约1.28—1.32 mm,高约1.08—1.11 mm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 成虫喜欢在低海拔的丛林及潮湿地方飞舞,雌蝶常在公园、庭院的花丛周旋,飞行缓慢。台湾亚种在台湾平地至海拔1500 m的山区多有发现。成虫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在3—5月间。卵期约6天,幼虫期约22天,蛹期约14天,冬季低温时,蛹期延长。成虫产卵于寄主植物的叶背面,多在离外缘2 mm的位置。幼虫老熟后化蛹很分散,除在寄主植物叶背面化蛹外,在屋檐、墙根或附近杂木上也有蛹。成虫喜欢访花采蜜,雄蝶常集中在溪边吸水。
寄主 木兰科Megnoliaceae玉兰属Michelia spp.、木兰属;番荔枝科Annonaceae的越南酒饼叶Desmos cochinechinensis、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、长叶暗罗Polyalthialongifolia;樟科的樟属Cinnamomum,柳叶木姜子Litsea salicifolia;夹竹桃科Apocynaceae的仔榄树Hunteria zeylanica等植物。

生境信息

生物学 成虫喜欢在低海拔的丛林及潮湿地方飞舞,雌蝶常在公园、庭院的花丛周旋,飞行缓慢。台湾亚种在台湾平地至海拔1500 m的山区多有发现。成虫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在3—5月间。卵期约6天,幼虫期约22天,蛹期约14天,冬季低温时,蛹期延长。成虫产卵于寄主植物的叶背面,多在离外缘2 mm的位置。幼虫老熟后化蛹很分散,除在寄主植物叶背面化蛹外,在屋檐、墙根或附近杂木上也有蛹。成虫喜欢访花采蜜,雄蝶常集中在溪边吸水。
寄主 木兰科Megnoliaceae玉兰属Michelia spp.、木兰属;番荔枝科Annonaceae的越南酒饼叶Desmos cochinechinensis、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、长叶暗罗Polyalthialongifolia;樟科的樟属Cinnamomum,柳叶木姜子Litsea salicifolia;夹竹桃科Apocynaceae的仔榄树Hunteria zeylanica等植物。

海拔范围
繁殖特征

成虫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在3—5月间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